女人十六岁叫“破瓜年华”或“碧玉年华”,那么,何为“破瓜”,人们总会从形而下考虑,认为是指女人初次破身,也有的说是指女人月经初潮。最早出现“破瓜”的字眼,似乎是南朝乐府民歌《碧玉歌》,据说这首诗是杜牧写给心仪的女孩子张好好,这张好好是一个初涉风流场的小稚儿,是人见人爱的小玲珑,是清纯未染尘埃的花骨朵,让杜牧一下联想到豆寇花,充盈着暧昧与香艳的元素。
1、什么是“破瓜之年”?
破瓜之年,具体是指人之初长成的十六岁。这是一个形象之喻,瓜熟破开取籽而种,可以瓜瓞绵绵,这比喻男女长大成人,可以恋爱结婚成家生子,传宗接代,绵延不绝了。瓜字分开成两八,二八就是十六,瓜熟有籽,破瓜取籽而种,就可代代相生不断。用这比所男女婚事,很形象贴切,男女屁股,两脚分开,也是八,八内各有子,精子卵子,两子相配而有子生子,就可子子不绝了。
破即分开,破瓜即指男女可成婚姻有性事了,女成长周期以七计,男以八计,二七天癸至,二八精成熟。男女到了十六岁,就可以成婚生儿了,旧时人多早婚,但再早不应低于破瓜之年的十六岁。从优生角度说,十六岁是能结婚生儿,但未必是最好,女人生育最好年龄应在三七到五七之间,即二十一岁到三十五岁,过早,过迟都有不好,旧时思想观念应变变了,不应“破瓜”那么早,女不达三七,男不达三八就“破瓜”,从优生优育上说,不是最理想的。
2、豆蔻年华、破瓜年华是指多少岁,古代对女性年龄的称谓介绍?
古代部分文人都比较有风情诗雅,所以在给女性年龄的称谓上面,也是采用了很多特别的叫法,例如杜牧就在自己的诗中,用“豆蔻”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。可能多数朋友都不了解豆蔻究竟是个怎么样的植物,那在下文会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,除了“豆蔻年华”这个说法,在其他不同年龄段,也有不同的称谓,例如金钗之年、破瓜年华等,想了解更多的话,就一起来看看吧。
1、豆蔻年华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赠别诗:“娉娉袅袅十三馀,豆蔻梢头二月初,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”成了流芳千古的经典,将十三、四岁的妙龄少女比作“豆蔻”,真乃神来之笔,带给后人无尽的遐想,农历二月恰是豆蔻含苞待放之时,非常粉嫩,杜牧用豆蔻比喻少女,充满了小清新。据说这首诗是杜牧写给心仪的女孩子张好好,这张好好是一个初涉风流场的小稚儿,是人见人爱的小玲珑,是清纯未染尘埃的花骨朵,让杜牧一下联想到豆寇花,充盈着暧昧与香艳的元素:姿态美好,举止清雅的十三四的年华,宛如这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,
我看遍了扬州城中十里长街的美人儿,卷起珠帘卖俏流媚,哪个也比不上你呀!于是,十三岁被称之为“豆蔻年华”,那么,古人为什么以“豆蔻”形容十三岁的女孩子呢?在古时,早婚早嫁,十三四岁就要出嫁了,这时女孩子刚刚发育差不多,鲜嫩可人,宛如一朵豆蔻花,含苞未放,正是未出阁,初长成的娇羞小模样,美妙的芳龄,尤如现在十八九的姑娘,是最美好的年华,于是,后世文人约定俗成,也都以“豆蔻”代指十三四的少女。
那么豆蔻花指什么?豆蔻,有草豆蔻、白豆蔻、红豆蔻等,一般是指艳山姜,草木植物,叶子有点像芭蕉,果实可以食用或入药,含苞待放时非常水嫩,又称“含胎花”,其意就是“含苞待放”,未开的花苞里有一包蜜水,又叫“香水包”,用豆寇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,体现了青涩未熟,刚刚发育,在翠绿的叶子顶端是一根簇拥着无数花苞的茎葶,娇小玲玲的花苞一朵一朵地有序排列,当下面的花苞悄然绽放,宛如粉蝶,而上面的花苞才刚刚含羞待放。
这样的娇嫩又清纯,皎洁又烂漫,唯有初长成得懵懵懂懂的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可以与之比拟,人见人爱的小玲珑,据说杜牧在扬州时,整日寻花问柳,风流倜傥,喜欢品论美人之姿,自称可以鉴别仙格(给这些青楼女子分等级)。豆蔻初绽,令人倾慕,顿生情愫,精巧又绝伦,那苞蕾殷红微张,粉嫩乍现,柔若凝脂,晶莹剔透,玉般温润,绢样细腻,那抹胭脂的造型,娇艳欲滴,勾动联想,令人窒息,